如何與難接近的人“套近乎”
添加時間:2013-11-20 17:04 來源:未知 作者:管理員
遠行之人,前有高山擋路、石頭絆腳,自然會想辦法繞過去,或動腦筋另辟蹊經(jīng)。這種做法應用在人情世故里,便是繞著圈子達到目標。換個說法就是不走直線走曲線。
有些話不能直言,便得拐彎抹角地去講;有些人不易接近,就少不了逢山開道、遇水搭橋;搞不清對方葫蘆里賣的什么藥,就要投石問路、摸清底細;有時候為了使對方減輕敵意,放松警惕,我們便繞彎子、兜圈子,甚至用“王顧左右而言它”的迂回戰(zhàn)術,將其套牢。
生活中不少人是“直腸子”,“一根筋”,為人處世“碰倒南墻不回頭”,十頭公牛也拉不回來。這樣的人最該學點迂回術,讓自己的大腦多幾個溝回,腸子多幾個彎彎繞,神經(jīng)多長些末梢。
一言以蔽之:統(tǒng)幾個圈子保證你能在人情關系中得到最大的實惠。
1.曲調未成,先應有情
明代嘉慶年間,“給事官”李樂清正廉潔。有一次他發(fā)現(xiàn)科考舞弊,立即寫奏章給皇帝,皇帝對此事不予理睬。他又面奏,結果把皇帝惹火兒了,以故意揭短罪,傳旨把李樂的嘴巴上貼上封條,并規(guī)定誰也不準去揭。封了嘴巴,不能進食,就等于給他定了死罪。這時,旁邊站出一個官員,走到李樂面前,不分青紅皂白,大聲責罵:“君前多言,罪有應得!”一邊大罵,一邊叭叭地打了李樂兩記耳光,當即把封條打破了。由于他是幫助皇帝責罵李樂,皇帝當然不好怪罪。其實此人是李樂的學生,在這關鍵時刻,他“曲”意逢迎,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師。如果他不顧情勢,犯顏“直”諫,非但救不了老師,自己怕也難脫連累。
這個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極。李樂不懂得人際之間“潤滑當先”的道理,離自己的學生還差了一大截。要知道我國傳統(tǒng)文化,是很講究繞圈子的。
著名幽默大師林語堂總結中國人(尤其是讀書人)求人辦事,像寫八股文一樣。